四川重險且有鹿頭關,在成都漢州德陽縣北三十里鹿頭山上,南距成都百五十里,東西兩川之要道也。舊為戍守要地,乃蜀境之內險。自山以西道皆坦平,西川恒此以為巨防。
——清·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》
序 篇
鹿頭關所在的鹿頭山,位于德陽市北,山自羅江區城南五公里迤邐入旌陽區界,屬龍泉山北端西支脈主體。山因東漢張道陵創立的正一道鹿堂治治頭于此造宅傳教而得名。東麓納羅江城抵涪江支流凱江(古稱潺水、羅江或紋江),西麓觸沱江上游綿遠河(古稱綿陽江)與德陽市旌陽區黃許鎮綿竹故城相對。其山蜿蜒于兩江之間,橫垣成都平原東北邊緣而南。主峰海拔727米,“南俯益州開沃野、北望秦嶺鎖連云”。不僅是嘉陵江流域與沱江流域的分水嶺,更是東川、西川的分界。神奇的北緯31°,獨特的區位,使它成為蜀都北部的門戶,出入成都的起止點。自古于此罝關,掌成都之開闔、控天府之出入。
(鹿頭山/陳濤攝)
鹿頭何亭亭,是日慰饑渴。
連山西南斷,俯見千里豁。
游子出京華,劍門不可越。
及茲險阻盡,始喜原野闊。
殊方昔三分,覇氣曾間發。
天下今一家,云端失雙闕。
悠然想揚馬,繼起名硉兀。
有文令人傷,何處埋爾骨?
紆馀脂膏地,慘澹豪俠窟。
仗鉞非老臣,宣風豈專達。
冀公柱石姿,論道邦國活。
斯人亦何幸,公鎮論歲月。
——杜甫《鹿頭山》
唐肅宗至德二年(757),詩史杜甫從同谷(今甘肅成縣)斜經略陽飛仙嶺土門隘進入蜀道,歷千幸萬苦,艱難地到達蜀棧道(金牛道)最南端的鹿頭山,心潮涌動,俯瞰益州、回首劍閣,唱絕鹿頭山之開闔。
岧峣鹿頭山,到此見平陸。
蜀山千重盡,天府青在目。
自從發成秦,艱險越同谷。
川原一曠望,扶輿重清淑。
村宇昔分疆,人煙異方域。
開險自五丁,祗車接黃屋。
概想玉堂器,碧雞猶悠忽。
雄文翳蓬蒿,淵云待誰續。
此邦實重鎮,各都奠藩服。
皇輿佇夷庚,雅步姿岳牧。
裴公金鉉量,道濟風化速。
吾衷累邦顏,高枕安得宿。
——楊銳《鹿頭山》
清光緒初,今德陽市綿竹人、“戊戌變法”六君子之一的楊銳,為中華之崛起離別家鄉經鹿頭山出蜀,高歌《鹿頭山》壯志抒懷。
杜甫《鹿頭山》、楊銳《鹿頭山》,一入一出,跨越千年,遙相呼應。這里既是感悟天府蜀風,觸摸成都脈動的門戶;又是“江鎖雙龍合,關雄五馬侯。益州如肺腑,此地小咽喉”(李調元《鹿頭山》)的兵家必爭之地。這里有帝王諸侯的腳跡、名流雅士的詠嘆、啇賈車駕的轍痕、戰騎馱馬的蹄印,更有叱咤風云的將帥、英雄豪杰在這里演繹出許許多多悲壯雄烈的故事。
![]()
地址:德陽市羅江區潺亭水城
電話:13281530138 郵箱:yxbsc@163.com |